六合螳螂拳 第七代門生 陳威伸 撰
經常有人會問我,怎會走上習拳這條—現代人來看—又神秘又特別的路。現在回首來看,真的也是機緣,也是幸運。當初並沒那麼特別的。到處都會看到走江湖賣藝,或廟會打拳表演的。只是,並沒每個孩子都願去吃這苦,來滿足炫耀自我,或好勇鬥狠的心態。而我當時是,打從心眼就喜歡這特別的肢體語言,既可強身,又可卻敵。看似平淡,卻又不凡的東西。
小學五年級以後村中才有電視。那時的武俠概念或想像,都是跟著母親聽收音機來的。當然,也有租來的四郎真平的漫畫飛揚…。第一次聽小學同學談的是,其父親是隨政府軍來的將領,家中侍衛常在練一種慢慢動,慢慢打的武術,當與人碰觸時,人就會飛走…。心中好生景仰與羡慕。
真正碰上武術相關的,是在居家附近一處銀行宿舍。每天經過時,就會在圍籬外聽到碰撞或喲喝聲。好奇心驅使,偷蹓進去看,才知原來是所謂的柔道。千方百計得到允許後,就好一陣子下課後,就去躺躺滾滾那塌塌米。不知覺間,也養成了後來很管用的地上功夫— 護身倒法,跳躍倒法…。但是就僅止於此。
初中時,同學哥哥是練拳擊的,也好奇跟著去練了一陣子。感覺自己好像已是武林高手了好不得意。記得有一次與其它班同學互看不順眼,約了在下課後教室內單挑。我還與平時一起回家的朋友說:你在外面等我,我3分鐘就來。結果等了10分鐘等不及了,他來教室找我,發現我一個人,坐在教室牆角發呆…。
到高中時,我的運動神經與精力更是飛揚,找任何機會去碰觸與武術有關的東西。所以,我去練空手道,老師是第一屆來台教授的日本人。我去練回門拳—十趟彈腿。並在學校成立國術社團。為推廣國術,甚至在學校校慶中表演— 全場只有我一人…。也因這際遇,認識了很多有興趣的人,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的。更因此,聽人說聞一位耆者張詳三先生,已七十多歲,是由大陸來台的武術名家。好不容易抰人引介去他的場子見識—台北新公園—也就是現在的228公園。那兒大樹林立,樹下遮陰涼快,地面全是砂質土,軟硬適中,確是練拳好處所。在引介前,我看張師在教導其它學生,心中想,這老頭行麼? 引介後,張師微笑接待,要我打一趟拳他看看。我當仁不讓打了起來,一時風吹草掩,吒是驚人。站定後,看四週都露出欽羡眼神,正準備得意時,張師招呼我一聲,說你這招,應這樣打,那招應那樣打…。說了兩參處。本來氣盛與狐疑的我,說得啞口無言。深思後,更是欽佩之心,油然而生。自此也就落腳在新公園張師的教誨中。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段不一樣的高中,甚至大學生涯。沒有郊遊,沒有烤肉,沒有看電影,沒有泡女友…。只要有假日就是往公園跑,或張師在木柵家或我師叔在景美的場子。交往的都是練拳的朋友,各家各派都有,沒事就相互砌磋對打。記得連大專聯考前一天,與同學在一起讀書準備時,每一、二小時我都要起來戳戳大槍,不到大汗淋漓,絕不回座…。真是渾身是勁。
幸運的是,在1972年時,得張師同意邀約加入六合螳螂門,成為第七代嫡傳人。自此更是自覺責任與意義重大。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渾小子,只因年少蒙懂的愛好,一意孤行,最後竟然可以被納入門戶,那是多不可思議的事…。而發生在我身上了。從此,我就長駐公園,繼續深造,也協助張師指導年青學生。
到1982年時,老師不敵年邁終於辭世。我當時一肩扛下新公園教學責任。原訂就像三年守孝般教三年。結果持續了六年,直到我居家搬到天母,並在天母公園再設一教練場,延續台北新公園的精神。在天母公園的時間,有十三年以上,其後段我居家已搬到汐止二年,還每週去教。天母那段時間是我個人、家庭、事業有較大的變化與成長。充滿了各種美好回憶。每二個月會聚餐,每三個月會去爬山,每半年會去遠遊…甚至也集結出版了天母公園十年磨劍專刊。而這段時間,我也分三次共引入門學生十二人。第一次二人,看還可以,再引四人,一陣子還可以,最後一批引進六人…。至少覺得對師門,好像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待。師父引進門,修行只能看個人。至少這些學員都品行端正,在各行各業努力中。
在汐止時,又是我人生另一起伏變化期,甚至到大陸長期往來工作了七年。所以,沒特設場子給新生學習,只有找幾位資深的師兄弟與學生來練,於每週六晚上在我家後面的廣場練習。我就是停不住也。不過,同時,天母公園還有在幾位師兄弟與學生在主持運作著。
而在五年前搬到內湖寶湖區(國防醫學院對面,高速公路交流道旁)時,看當地環境優美,綠地廣披。就著師兄弟再一次共創園地,再建構新的一次公園風貌— 就是現在的內湖石潭公園場子。目前學員雖有年歲稍長,但都很投入,並皆能各有收獲。好的開始也。因為我們有一新的目標,就是當附近的國家網球中心2017世大運開幕時,會搬移過去,讓場子的各種方便性與可見性更高更好。屆時,應可吸引更多學員加入與更有意思的練習吧!!!
而我的習拳觀,自認為是有獨特性與時代意義的,簡化為五點,願與大家分享。
當年習拳人,不是要成為江湖人士,保家衛國,就是要以此謀生。而我看過我週遭很多老師父也好,年少師兄弟也好,都是相當辛苦,甚至有為五斗米折腰之虞。日子不好過,家人也跟著受罪…。這不是我要的。我要的興趣的投入,是要讓我可以更興高彩烈的活著。腰扞更直,胸挻更高的。所以,那時我就對自己說,要先從事什麼賺錢的,未來才能養這自己在乎的興趣,保其真實面貌。這樣子,我投入了企業的工作,另謀生路。也在教拳期間,除大學時期曾以教拳收取生活費外,不曾收過一分教拳的學費。場子有收活動基金,我自己都要繳一份的。(不過,這古俗在現在並不那麼被完整呈現。以前我老師也不收學費,但是一年三節,我們都會自動奉上禮數,或禮品或金錢…唉! 西方的教師概念,真壞了東方美好的教師關係與禮教…。藉機舒發一下…)
第二件,我一直認為習拳不是只有記得招式或拳法就好。它還有背後的很多哲理與思想的。而這些潛移默化的學習,也應都拓散到當事者的其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武術,也是學習做人、學習做事。學好拳的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 如做人,做事,工作,事業,家庭,夫婦及個人成長…等,都會是有同步的收獲與表現的。
第三件,當自己的茁壯與所謂的成就後,你會因體驗更多,見識更廣而學得更謙悲。自古就有的說法,就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習武的過程,特別是在對練的時候,一不留神就是一陣亂拳加身,而痛不欲生。而且,同樣的對手,有時你佔便宜,有時你卻失手。這些此一時,彼一時的現世報,讓人不得不小心謹慎,在學習與成長的路上,要時時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覆薄地。
第四件,任何的學習都要能有所應用。並探究到其最原點,當這原點挖掘出來了,你就可應用到無所不在的其它地方了。如擺拳架而言,為什麼講究三尖照,攻防為什麼要上下驚取,為什麼要後手接前手…。這些搞懂後,你在為人,在處世,就可簡約有效的做為。如不探究,只是依樣劃葫蘆,只是練練筋骨,就只是花拳綉腿而已。不止要能舉一反三,還能一以貫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第五件,任何的學習,都要能與時俱進。就像物競天選的道理,事物的發展當時,一定是有意義的,而且具時代意義的。但隨事過境遷,還汙泥於原來的灶臼,可能就失時失事了。武術的學習也是如此。像我現在在企業的環境,我經常想的是,在這情境,武術的經驗可以幫我怎麼與人有所不同。與客戶的攻防,與同事的互動,與部屬的領導…有什麼可以引用的嗎…?可以怎麼借力引力,借力施力…等。而我外似不在武林久矣,但又好像天天在武林存活…。極樂也。
故樂為之誌 2015/9/17 為石潭公園新紀元撰文
自動引用通知: 總教練 陳威伸 – 六合螳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