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第六代傳人張詳三先生小傳

張習易先生字詳三,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人(1900~1982),享年八十二歲,年幼即從六合螳螂拳名家 – 丁子成學習六合螳螂拳,係丁師子成嫡傳弟子(即六合螳螂拳第六代傳人)。1926年丁子成創辦黃縣國術研究會並擔任主任,張詳三任教練協助推展國術。1936年在青島國術館教授國術,抗戰軍興時任中央政治學校(政治大學前身)國術教練,1949年隨政府轉進來台隨即在台北新公園教授國術,曾任第二屆台灣省國術比賽裁判長及教育部編纂武術大辭典之編纂委員,1981年五月三十日於台北市中山堂成立螳螂拳委員會,任主任委員。
轉進來台後與友人發起籌組台灣省國術會,歷任理事、常務理事、代理理事長一職,並各處奔走表演,提倡國術。著有子母連環拳、六合螳螂拳、七星螳螂拳、純陽劍、太極劍、張氏太極拳等書。其在台傳授之學生逾千人,內有拜帖弟子(螳螂拳第七代)三十一人分佈於全省各地,如戴士哲、詹德勝、陳威伸、林明文、林毅、林正村、汪肫仁等人。
(山東省黃縣為現在的山東省龍口市–維基百科1986年,撤消黃縣,設立龍口市)

張詳三先生對武術之觀點

練拳以流通氣血,靈活身手為本。昔日練拳主要為自衛防身,今日為強身,而武術不同於運動在於武術具有技擊之功能,及武術對身心之修養,道德之增進,則獨具特長,尤能發揮大智大仁以及大勇之精神。
識虛實於轉瞬之際,決勝策於一髮之間,隨機應變,以逸代勞,是大智也。
擇英才授絕技,扶老濟弱,當仁不讓,見義勇為是大仁也。
臨大敵而不惶,息氣定神,沉靜以待,逆來順受,是大勇也。
練拳確有陶冶性情,變化氣質之能,使弱者強之,剛者柔之之功。
練拳先練形,再練法者,即須按照形勢,依照應用方法去練功夫。

返回頂端